新的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,帶給父母們無限的喜悅及歡樂,可是對於家中的大寶而言,小寶寶的出現代表的是資源被分享、生活被打亂⋯⋯

 

小寶寶適應新的環境

需要的是特別的照顧及關愛

大寶在熟悉的環境中

也需要適應這個新來的小寶寶
 

大寶不懂

為什麼小寶寶一直哭?

大寶不懂

為什麼小寶寶什麼都不會?

大寶不懂

為什麼媽媽陪伴自己的時間變少了?

大寶不懂

為什麼跟小寶寶玩時動作要輕聲音要小?

大寶不懂

為什麼大家現在關心及在意的是小寶寶?

大寶不懂

為什麼他靠近小寶寶時大人那麼緊張?

 

手足之情是親情的一種,培養需要時間。還好,兒童文學世界裏有許多手足情深的繪本。

 

家中有大寶的父母在懷孕時,除了準備小寶寶的物品,請記得準備幾本手足之情的繪本與大寶一起慢慢共讀。

 

1.準備期

推薦繪本《小寶寶要來了》

 

媽媽坐在大寶的前方,雙手溫柔握著大寶的小手,慎重且認真的與大寶分享懷孕的喜悦,大寶天真無邪望著媽媽,好美的畫面!這是英國繪本《小寶寶要來了》的封面。
 

媽媽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,快當哥哥的大寶,對於這個未知的小寶寶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像與擔心。在大寶的想像世界裏小寶寶是個麻煩的小傢伙,有趣的是在大寶擔心的過程中,媽媽卻是一派輕鬆優閒的坐在一旁吃著冰棒,與大寶的擔憂呈現兩極化的反應。這是約翰·柏寧罕繪本中常出現的反差性對比角色。《小寶寶要來了》比較特別的是擔心緊張的主角換成孩子,可見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真的對小寶寶的來臨很擔憂。

 

2.接受期

推薦繪本《我的弟弟跟你換》、《凱文的神奇禮物》

 

《我的弟弟跟你換》

大寶受不了一直流口水什麼都不會的小寶寶,某天媽媽不在時,大寶偷偷的把小寶寶換掉,沒想到換來的小寶寶一個比一個糟糕可怕,大寶實在是受不了,還好最後換回自己的小寶寶。大寶這才發現,自己的小寶寶最乖最可愛。

 

真實世界中大部分的大寶都想把小寶寶換掉或送走,這本繪本實踐及滿足了大寶的想像。但是經過比較之後大寶才明白自己的小寶寶有多可愛,也接受了這個愛留口水的小寶寶。

 

《凱文的神奇禮物》

媽媽要凱文照顧小寶寶,凱文討厭小寶寶,他想把小寶寶送走,想把小寶寶丟垃圾桶⋯⋯直到有一天小寶寶對著凱文笑,摸仿凱文的動作,凱文抱起小寶寶,小寶寶親了親凱文。那時,凱文覺得自己是個大哥哥,懷裏的小寶寶是如此依賴自己,愛自己,最後凱文覺得照顧弟弟是件美好的事。

 

小寶寶剛出生的前幾個月,動作發展及社會技巧較差,對大寶而言小寶寶不是玩伴也不好玩。慢慢小寶寶長大了會對大寶笑,跟大寶玩。大寶慢慢發現小寶寶對自己的愛是全心全意,這時,哥哥的角色本能被激發出來,大寶覺得自己很重要(自我價值感的產生)接受小寶寶的愛,也開始享受當哥哥的樂趣。
 

3.磨合期

推薦繪本《分享》

 

經過了堅難的接受期後,開始進入磨合期。大寶與小寶寶要在真實的生活中慢慢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互動模式,這很困難,不簡單。磨合期進行的時間很長,有些手足一輩子都停留在這個時期。

 

在《分享》故事中大寶不斷的被媽媽要求與小寶寶「一起」共享資源,在大寶分享的過程中書被揉爛了、拼圖被當成餅乾吃、娃娃也被弄得髒兮兮⋯⋯小寶寶想跟大寶一起玩一起吃,一起做許多許多的事............

 

繪本中的媽媽教了2個寶寶一個好方法,就是「一起」共享資源的概念。

因為一起是分享不是給小寶寶也不是讓給小寶寶,大寶依舊是擁有物品的所有權,所以大寶願意跟小寶寶一起分享他的心愛之物。在台北蒙特梭利幼兒園我看過很多如此體貼的大寶。

 

《分享》的故事在最後大寶與小寶寶找到共識,他們坐在床上,大寶對著小寶寶說:「媽媽進來抱抱我們,我們也抱抱她,我們一起分享媽媽好嗎?」
 

繪本以圖畫的方式詮釋孩子的日常生活,大寶在與爸爸、媽媽共讀的過程中,獨享父母的擁抱與陪伴。同時對於故事的內容產生認同感,慢慢梳理自己內在的感受,為自己的情緒找到了一個出口。